“80后”好儿媳带着婆婆去打工
来源:发布时间:2016-07-19  查看次数:


     【人物简介】王翠芬,女,汉族,1981年11月生,家住禹州市光明路。

    【事迹简介】从2001年,禹州市民王翠芬嫁到丈夫家的那一刻起,就再也丢不下“疯婆婆”,15年间,她任劳任怨地侍奉患有精神疾病的婆婆,尽管生活贫困但她对老人不离不弃,就连外出打工,她也将婆婆带在身边。王翠芬用她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一个贫寒家庭的幸福和谐,用她的人生故事诠释了当今社会的至孝大爱。

    【正文】

     家,很平淡,只要每天都能看见亲人的笑脸,就是幸福的体现;爱,很简单,只要每天都会彼此挂念,就是踏实的情感。

     15年来,禹州市民王翠芬从嫁到丈夫家的那一刻起,就一直用这种方式来照顾着自己的家庭和婆婆。 

     15年来,王翠芬一直用自己的孝心、爱心、恒心温暖这整个家庭。

     照顾“疯婆婆”,并非容易事

     一顿饭盛了倒,倒了又盛,反反复复要吃一个多小时;每次喂药,婆婆都不是很配合,不是把脸扭开,就是不停地推茶杯,拒绝吃药,王翠芬总是要不停地低声劝说,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将药喂下。而这样的事王翠芬已经整整做了15年。

    王翠芬的老家在禹州农村。她的丈夫罗建华10岁时,母亲患上间歇性精神病,沉重的负担让这个家一贫如洗。罗建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乡邻看他踏实、勤快,都愿意给这个小伙儿说媒。可姑娘知道他家的情况后纷纷摇头。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罗建华和王翠芬相识了。罗建华没有隐瞒家里的情况。王翠芬考虑了一段时间后觉得,罗建华勤快、能干,两人相处很融洽。至于家里的情况,只要两人努力肯定能把日子过红火。

    还没来得及享受新婚的快乐,考虑到婆婆必须有人照顾,王翠芬便留在家里专门照顾老人,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打工。可困难比想象中的多,老人由于患有精神病,整天神情恍惚,只要稍不留意就会出意外,身边不能离人。

    “刚开始婆婆看见我就骂,我只好耐心地哄,用勺子喂她吃饭。一顿饭盛了倒,倒了又盛,反反复复要吃一个多小时。”王翠芬说,很多时候喂婆婆吃完饭,锅里的饭都凉了,她只能草草吃两口。

    背地里王翠芬也抹过眼泪,可事情过去后便说:“谁家没有父母?谁家的父母不会老、不会病?我既然遇到了这样的婆婆,伺候她是应该的。”

     同是一家人,带着婆婆去打工

    “丈夫一个人在外边打工太累了,我想帮帮他。”王翠芬说,2010年,她决定带着婆婆到许昌市区一家装修公司打工,协助装修工人干一些小活儿来补贴家用。

    说起带婆婆来许昌打工的初衷,王翠芬眼眶泛红,“舍不得”。婆婆患精神病30多年。15年前,她第一次到丈夫家,推开门的一瞬间,看到没人照料的婆婆穿着单薄的衣服,蓬头垢面地坐在地上,她就觉得心疼。

    “她是我妈呀……”征得家族长辈的同意后,王翠芬把婆婆带到许昌打工。王翠芬的母亲得知女儿自讨苦吃,便打电话责备。“婆婆人不人、鬼不鬼的,我们再光鲜有什么用?”王翠芬铁了心。

    由于婆婆每天都要吃药,刚到许昌的时候,王翠芬还得定期回禹州取药。婆婆何时吃药、何时打针,都是王翠芬一个人惦记着。由于老人不配合,王翠芬就悄悄地把药丸放到包子里,哄老人吃下去。

    在王翠芬的精心伺候下,现在婆婆的病情大为好转,生活能自理了,不需要专人陪护。现在,65岁的婆婆只认王翠芬一个人,洗澡必须让王翠芬给她洗,吃饭必须等王翠芬下班一起吃。

    打工时,最怕婆婆犯病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王翠芬被关门声惊醒,赶到楼下发现婆婆端着洗脸盆说要找水井打水。原来,婆婆出现了错觉,将这里当成了老家的院子。

   王翠芬告诉婆婆这里是许昌,没有水井。可婆婆不依不饶,非要找。无奈之下,她只好拿起手电筒,搀着婆婆出门找,走了1公里多终于在一户人家找到了水井。回到家已凌晨3时,婆婆很快便睡着了,王翠芬一直守在床前。

   为了防止意识不清的婆婆犯病自己跑出去回不了家,王翠芬在婆婆的每一件外套上都绣上自己的电话号码。这样如果有人看到婆婆,就可以打电话给她。这样只要有人看到了就会打电话联系王翠芬,即使婆婆跑出去了,王翠芬也一定能找到她。

   王翠芬的大贤大孝、至诚至爱,感动了很多人。“只要提到她,没人不夸的。”邻居周朋说,这些年王翠芬对婆婆的照顾,大家都看在眼里。有时候老人跑丢了,大家也会热情地帮忙找。

   尽管过度操劳使年仅35岁的王翠芬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但是在她脸上看不到埋怨、委屈,她脸上始终带着淳朴、乐观的笑容。她总是说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儿媳所应该做的,很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