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与时俱进精准实时全民普法纵深开展守法意识大幅提升
来源:发布时间:2019-09-16  查看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普法工作,强调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起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

201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莫纪宏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成立以来,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重点工作,对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作出总体安排,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具体到守法普法方面,在内容上主要围绕宪法、民法总则、外商投资法等法律进行宣传,在技术上更加注重人工智能在普法工作中的应用,更好地实现了精准普法、实时普法,进一步推动了全民守法普法各项工作向纵深开展。”莫纪宏说。

首个宪法宣传周提升公众意识

2018年12月4日是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各地各部门不断创新宪法宣传教育的理念、载体、方式方法,讲好中国宪法故事,努力使宪法深入人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8年11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部署开展2018年“宪法宣传周”活动,这是我国第一个“宪法宣传周”。

这让2018年的宪法宣传工作,有些不一样。

为了推动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取得更好实效,司法部作出决定——在12月3日对公众开放。举行开放日活动,这在司法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也都举行了公众开放日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律师认为,政法机关主动揭开神秘面纱开门迎客,不仅是在引领和带动全社会关注宪法宣传日,也是带头践行宪法的体现,让公众进一步体会到,尊崇宪法、学习宪法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中。

创新理念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

在2018年9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工作任务部署会上,全面依法治国工作98项任务,被分解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4个协调小组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

在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承担的12项工作任务里,严格“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名列其中。

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是新时代全民普法的重要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新时代全民普法要有新作为、实现新发展,就要牢牢抓住“谁执法谁普法”这个“牛鼻子”,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落到实处。

莫纪宏认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是普法工作的重大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也是指导做好“七五”普法工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如何在工作中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对于国家机关而言,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话题。

2018年12月25日,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5件依法严惩网络犯罪指导性案例。其中,有两件都与微信群赌博有关。最高法认为,近年来,利用微信群以抢红包的方式开设赌场的案件屡见不鲜,危害严重。这两起案例,既能指导司法机关依法办理类似案件,也能教育引导社会公众遵纪守法。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人民法院对案件的裁判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要加大以案释法力度,让热点案件成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尤陈俊看来,在互联网时代,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在网络时代,执法者在一次执法过程中是否切实落实法律规则的精神和内容,不仅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利益及其对法治的切身感知,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媒体的报道,在网络空间中影响到更多社会大众对于法治现状的看法和信心。就此而言,公平执法是最有效的普法方式之一。”尤陈俊说。

精准普法引领社会之行为导向

近年来,新媒体种类层出不穷,其中又以风生水起的短视频最为引人瞩目。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为6.12亿,短视频用户使用率近八成。

对于开展普法工作的国家机关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通过短视频形式,运用网络化的语言对普法内容再包装,进行表达方式上的变革,可以极大降低普法传播的认知门槛,让普法内容更加直观、立体、易于接受,受到网友的欢迎。

与此同时,在短视频平台,国家机关必须打破较为传统、严肃、刻板的形象,变身为生动、活泼、接地气的形象,才能赢得流量和关注,才能让法律知识“随风潜入夜”。

中央政法委官方新闻网站中国长安网就深谙其道。中国长安网在2018年入驻快手短视频平台之后,树立了“安哥”IP形象,一改政法系统严肃、刻板的传统形象,用有原则、有态度、有温度的短视频内容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捧。

在互联网时代,热点案件的传播速度极快、受关注程度极高。如何把热点案件变为一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考验着普法工作者的智慧。

2018年8月27日,在江苏省昆山市,刘海龙乘坐的宝马车在路口违章右转,与正常停在非机动车道等红绿灯的于海明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刘海龙从车上下来后,殴打并拿出大刀砍击于海明。刘海龙的大刀掉地上后,于海明拾起大刀反过来把刘海龙砍伤致死。

“昆山反杀案”发生后,迅速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正当防卫的大讨论。

今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作最高检工作报告时说,媒体披露“昆山反杀案”后,指导江苏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提出案件定性意见,支持公安机关撤案,并作为正当防卫典型案例公开发布;指导福州市检察机关认定赵宇见义勇为致不法侵害人重伤属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昭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莫纪宏认为,江苏昆山市公安、检察机关通报的“昆山砍人案”调查处理结果,非常详细地还原了案件经过,解释了公众关注的疑点,结合案件讲透了法律问题,“通过这一热点案件,讲透了正当防卫的相关法律知识,做到了精准普法。及时抓住热点案件,对公众的疑惑作出回应,做到了实时普法”。

“在网络时代,每一个热点案件都会被放大,每一个热点案件都是一次普法的良机。精准普法与实时普法,不仅让公众从个案中看到公平正义,其对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导向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莫纪宏说。